“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这流传几百年的民谣,是对古时荣昌陶器生产盛况的真实写照。陶器是重庆市荣昌区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另外两项是折扇、夏布)。
“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作为中国“四大名陶”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们对“荣昌陶”的美誉。
而在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的“公益福彩·名师工作坊”内,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在泥与火的气息中,一个个荣昌陶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不断壮大着“荣昌陶”非遗文化传承人的队伍。
引来活水助力夯实学生技艺
2021年11月,重庆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联合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与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正式签订关于“公益福彩·名师工作坊”项目捐赠协议,并投入10万元公益金,用于“荣昌陶”非遗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人的培养。
“自福彩名师工作坊成立以来,我们已经新增了一台窑炉、拉坯机、球磨机等不少的实训设备。”作为“公益福彩·名师工作坊”项目负责人,李志鹏介绍,目前,工作坊已拥有完善的实训场地和相关的实训设备,将致力于打响学校“荣昌陶名师工作坊”品牌。
活态传承,夯实传承人技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光靠设施设备还远远不足,拥有好的“带路人”更为重要。
据介绍,作为重庆市中职学校中唯一一所开办陶艺专业的学校,目前,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荣昌陶”名师工作坊已完成专业教师团队的组建工作。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荣昌陶方向)专业专任教师人数达12人,其中校内专业教师6人。
同时,为提升学校陶艺教师的专业技能及扩充学校的师资水平,学校特聘请荣昌陶瓷大师梁先才、刘吉芬、梁洪萍等人为外聘专家及教师,定期到校为学生及教师开展专业课程
的技术指导和学习交流。
多措并举助力完善育才模式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出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这是李志鹏和同事们从长期思考的重点。
从成立“荣昌陶”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到校企共同研制民族工艺品制作(陶艺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再到组建“非遗大师+专业教师”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建共施“荣昌陶”专业特色课程,荣昌区职业教育中心多措并举,只为完善“荣昌陶”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做好人才培养方案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学校里面更加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对于名师工作坊下一步的重点,李志鹏这样说。
据悉,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形成“轮岗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正在积极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商讨民族手工艺(陶艺方向)专业的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升学就业拓宽渠道。
渗透融合助力擦亮非遗产业名片
“一坨泥,居然烧成了一个杯子、一个碗。老师,我们也想做一个!”“我想用来吃饭”“我想用来喝水”……
“没问题啊!”
李志鹏说,这是他在为区内的中小学生们授课时,常有的对话。
近年来,学校逐步与荣昌安富中学等数所中小学共建共享“荣昌陶”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校内“荣昌陶”实训基地(陶艺坊),积极推进“荣昌陶”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
同时,2021年11月,学校先后与荣昌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先才创办的鸦屿陶艺工室,荣昌区国家综合实践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渗透与融合,引领带动中小学全面融入“荣昌陶”教育,逐渐构建起中小学与中职(职普融通)一体化的“荣昌陶”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据介绍,截至目前,学校现已培养90名“荣昌陶”非遗传承技艺学生,8000余学生参加了“荣昌陶”选修课程,开展了3000多名中小学生的陶艺手工创意体验;开展荣昌区中小学美术教师陶艺技能培训32人,再就业陶艺人才培训94人;学校连续两届承办全市中职技能大赛民族手工艺比赛,2021年协办第四届中国四大名陶(4+N)荣昌展陶瓷技艺大赛。
“有了名师工作坊,真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够融入大家的智慧、技能,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做提升,还让同学们对传承‘荣昌陶’非遗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李志鹏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福彩公益项目和宣传活动,助力培育“荣昌陶”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来源:重庆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