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遇到校园欺凌,要找机会跑到人多的地方或保安室;可以大声呼救,引起周边人的注意;同时记住欺凌者的相貌特征,事后告知老师、家长或社工……”“六一”儿童节带来之际,河南省民政厅“三区计划”项目(三区指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社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开展关爱服务活动,与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一起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节日。该项目由民政部下达任务目标,河南省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该项目自2013年实施以来,连续多年获福彩公益金资助。
举办“防欺凌”讲座
“欺凌行为常分为语言、肢体、排挤、强索性、网络欺凌等……”法律专业人士认真地讲解,给了孩子们明确的答案。
在确山县竹沟镇完全中学、四棵树小学等7所学校,竹沟镇社工站与驻马店市律师协会一起开展了“法律进校园”系列讲座活动,与1200余名师生就防范校园欺凌、增强法律意识等交流互动,从小事谈起,教会孩子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引导学生应对校园欺凌,共创文明和谐校园。
实现孩子“微心愿”
在淅川县,一些孩子的“微心愿”得以实现。欣欣(化名)是一名患有脑瘫的女孩,爸爸去世,妈妈出走,她和奶奶租住在狭小的楼梯间。她的心愿是想要一套绘画工具,通过手中画笔,画出心目中的爸爸妈妈。得悉欣欣的心愿,社工立即准备,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将一套绘画工具送给了她。收到礼物的欣欣,开心地笑了。
女孩容容(化名)也有个小心愿——希望有个毛绒公仔陪自己入眠。她说:“妈妈离家出走多年,爸爸是聋哑人,有了毛绒公仔后,夜里再也不会害怕了。”收到社工送的毛绒公仔后,容容开心地把公仔放在自己枕边,还为它盖上被子。
告诉孩子“防溺水”
在息县,一场暑假安全教育课精彩上演。“大家知道溺水后如何自救吗?”“防溺水‘六不准’一定要记牢……”在息县路口乡社工站内,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安全教育课。当地是淮河流域的水乡,沟塘较多,往年溺水悲剧时有发生。如何提升未成年人防溺水意识,是暑假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六一”儿童节期间,息县的社工组织开展“悠悠夏日,防溺先行”主题教育课,通过动画视频、有奖竞答等,让孩子们学习防溺水“六不准”,教会孩子们如何自救和他救。
让孩子学会“勇敢”
在嵩县,一次“勇敢”的旅程启动。“什么是勇敢?”老师自问自答,“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旧前行。”库区移民,易地搬迁,陆浑镇居民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可大人们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似乎变得不那么快乐了。与人交流时,沉默、躲避是孩子们的“自我保护壳”。通过调研,社工了解到孩子们不敢表达的原因:“害怕出错”“心理自卑”“不知道聊什么”。他们有的不善表达,有的沉默不语,有的遇到生人躲躲闪闪。
于是,陆浑镇社工站开展了“我行、我敢、我会”青少年表达能力成长活动。社工们通过“猜猜我是谁”等互动游戏进行小组破冰,活跃小组氛围,拉近了社工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更加积极大胆地投入到活动中。同时通过“大声说”等环节,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接纳自己。
公益金项目结硕果
河南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河南省连续实施该项目,特别是近三年,省厅安排省级福彩公益金360万元,选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60余人,在嵩县、淅川县、上蔡县、台前县、息县、确山县等6个县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近三年已经开展探访活动2578人次,个案服务88人,培养社工人才321人,培训59场,培育志愿服务队伍14支,受益人群7万余人次,项目成效明显。”这位负责人说。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