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广东省韶关市社会福利院里,舒元英还顾不上吃饭,身边两个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牙齿发育不好,她站在饭桌旁,帮她们把菜叶一点点地挑出来,放到碗里。看到孩子们大口大口地扒着饭,舒元英眼里满是欣慰。这是韶关市社会福利院“模拟家庭”项目中的一幕。
目前,韶关市社会福利院的弃婴(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托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中,98%以上患有智力障碍、脑瘫、唐氏综合征等各类残疾。2018年以来,韶关市社会福利院共获得福彩公益金546万元的投入,用于儿童权益保障。为了让孤残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2019年,“模拟家庭”项目在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正式落地。
项目创新改变关爱方式
“妈妈,我回来啦”“老师说要在卷子上签名”,放学回家的贝西(化名)和彤霏(化名)刚进门,就寻找着妈妈的身影。舒元英赶紧进厨房,帮她们准备饭菜。曾经,9岁的贝西在日记中质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何要抛下她,平常家庭的温暖对她来说,非常遥远陌生。直到两年前,包括贝西在内的17名孤残儿童,陆续来到4户“模拟家庭”中,爱心父母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点滴,一点点地融化、改变了他们。“项目创新了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让他们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第一次享受到了家庭温暖。”韶关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张华说。
对舒元英来说,她从孤残儿童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想给她们更多的爱。“可能因为我从小没在妈妈身边长大,我特别能理解这些孩子。”她噙着泪说。
走进舒元英和孩子们的家,简单的布艺沙发、干净整洁的床铺、承载记忆的照片墙,布置与普通家庭无异。福彩公益金先后投入15.3万元、28万元,对模拟家庭套间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家庭布局和生活习惯。
孤残儿童在关爱中成长
作为模拟家庭的爱心妈妈,舒元英全职照顾孩子,爱心爸爸则外出工作,下班时间在家中充当父亲角色。每天,舒元英要整理家务、接送孩子上学、照顾4个女孩的饮食起居。
起初,最让她头疼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闹起脾气来,让她束手无措。她除了请教院里的特教老师和护工,还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习惯。现在,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就能知道她们要做什么,并及时引导。
每天早上,孩子们如果表现得好,她会给她们大大的拥抱,或是夸赞一下,晚上道一声晚安,平日里也总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每次看到爸爸回家,还隔着很远,孩子们就开始大喊“爸爸”,一进门便懂事地帮他换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孩子们还给爸爸安排专属座位。爸爸也会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故事,家里有什么家具坏了,都靠爸爸出马来修。
有一次,舒元英在搞卫生时跌倒骨折,原本院里让她放假休息,贝西央求她说:“妈妈不要休息了,你只要看住我们就行,家务我们都能干。”每天,在家里的安萱(化名)把洗碗、拖地的活都干了,安里(化名)还会提醒其他人“妈妈痛痛,别摸”,几个孩子便一起帮她按摩。
日志里,舒元英记录下了孩子的点滴变化——“安里挺会自编舞蹈动作,挺好看”“贝西和几位妈妈一起打羽毛球,还赢了俏妈的两颗糖”……
她还把孩子们生日、节日时送她的一张张小纸条完整地保存着,视若珍宝,“这个工作,我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自己做不动为止。”
(通讯员 吴晓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