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闭幕,代表、委员们为医疗、教育、社会福利和房地产等饱受民众诟病、责骂的领域开出诸多药方。不同的观念互相拉扯、争论激烈。
林达集团董事长、地产商李晓林又出来说话了。这次,他的方向是将“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纳入医保”。加上之前两次提案,这已是他第三次将关于骨髓移植的提案带上两会。这一次,他的提案会有怎样的境遇,曾说自己是心想事成的商人李晓林陷入了期待中……
下海,下海
李晓林迄今为止的人生,以1985年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常有人说,他人生中最大的转变,是1985年的那次选择。
1985年,李晓林从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辞职,开始了自己“下海”创业的道路。
这一年的6月27日,《人民日报》第二版的评论文章《谈“下海”》里,作者鼓励国营商店“在商品经济的大海里‘游泳’”。这是目前已知的官方媒体对于“下海”的最早表述。
此前一年,受到邓小平南巡的鼓励,私营企业的种子在这一年集中被播下。王石、张瑞敏、柳传志、李经纬、史玉柱、段永平等企业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自己日后的角色。
此时在北京,李晓林这个不安于现状的青年人决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2000元钱是他的全部资本。
他的第一桶金,来得有些意外和偶然。
一次发烧,他到中日友好医院去打点滴,发现彼时刚刚在国内兴起的一次性输液器。几毛钱的成本被卖到7、8块钱一支,利润可观。拔下针管,他马上跑到邢台找到生产厂家,那时全国仅有两条生产线,年初的订货会上早已预定一空。
遭到闭门羹的李晓林无意中发现,生产厂家缺少同样紧俏的彩色电视机。于是,他回到北京,找到电视机厂,在受到刁难和怠慢后,买回20台彩电再返邢台。靠这批和工厂易货的彩电,李晓林成功地将工厂的销售合同拿到了手。工厂夜间加班为他生产输液器,他则不断扩大贸易量,产品在京城各大医院热销。这一单,他获利百万,要知道,那个时候,才刚刚兴起“万元户”的说法。
半年后,各地的生产线如梦初醒,纷纷上马,输液器不再紧俏,李晓林马上选择离开,“当别人还在苦苦厮杀时,我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
故事还在继续,三年半后,已经发展壮大的李晓林出资一亿买下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那家电视机厂。当初曾经刁难他的厂长被他留任当了副总经理,当年的报纸称他为“民营收购国营第一人”。
知青李晓林
在更早之前的故事里,他是知青李晓林。
1968年的深冬是如此寒冷,永定门火车站人潮如海。望着月台上白发苍苍的父母,年仅17岁李晓林强忍眼泪。那一刹那,当初他咬破食指写下血书的激情,也被渺茫的前景和离别的苦楚所淹没。
“我去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原来以为自己投身到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美好的生活正在向自己招手,却未料到,自己原来的人生道路被彻底改变了。”在兵团六年的劳动经历中,苦难时时刻刻伴随着这些年轻人。令李晓林最难忘记的是一个叫崔启瑞的战友。平日里,崔启瑞一口地道的天津方言常把大家逗得乐不可支。一天收工后,直到吃过晚饭也不见他的踪影,全连出动到处搜寻,最后,在一片沼泽地的边缘发现了他遗落的大镰刀。年仅十七岁的战友,就这样被沼泽无情地吞没了。“多少年来,一想起那个年代,想起逝去的年轻战友,我就觉得那段时间吃的几年苦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我们仍然活着的人来说,那些反而是人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1976年6月,李晓林返回北京。那段流淌过汗水、眼泪,甚至青春鲜血的人生,已经化做一个传奇。
一个时代过去,新的时代来临了。
八年三提白血病
2008年,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告诉李晓林,由于白血病手术的费用非常昂贵,少则20-30万,多则70-80万,有90%配型成功的患者都选择了放弃手术。这个消息再次刺痛了李晓林的心。90%!他想象不到那些需要救治的白血病人,那一双双渴望活下去的眼睛在决定放弃自己生的权力时,是怎样的心情?
“我们(做慈善的人)的心脏跳动要比别人快一点儿,血液比别人要热一点,因为我们特别想帮助别人,心情是不一样的。”随后,在2009年的两会上,他提出了将骨髓移植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的提案。三个月之后,卫生部文件给予回复,现在还不好解决。
李晓林没有灰心。从2002年算起,他关注白血病这个群体已有8年,对中华骨髓库付出的心血远远比任何一个地产项目还要多。他尤记得,2004年关于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的提案是如何得到了来着高层的支持,这次两会,他再次带着这个提案走进了会场。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这样评价自己的提案,“希望这次我的提案能够引起重视,看在沿海发达地区能否先开始试点。”同时,他也表示他将从本月开始,呼吁社会高度重视大学生白血病患者这个群体,因为这个群体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在接受了多年教育即将步入社会时,被剥夺了生的权利,是一件非常令人惋惜的事情。而他本人将每年捐出100万元专为贫困大学生支付白血病治疗费用。
倡议成立基金会
在房地产市场斩获颇丰,李晓林进入富豪行列,频频出现在各类富豪排行榜上。不过,对各种富豪榜,他非常反感。“以前他们登过我,但都没经过我允许。”他说,他是在事先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在富豪榜上的,为此,他还专门找相关机构交涉过。
眼下,李晓林的身价是一个谜。
李晓林曾经说过,富了以后,人可分为三类:一是守财藏富;二是极尽挥霍;三是富而思进。至于他自己属于哪类人,李晓林笑言,要将发言权交给旁人。
2008年,胡润中国富豪榜榜单公布,李的身价是25亿元,排名312位。此前一年,在他的呼吁下,民建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基金会以“思源工程”为基础,陆续启动实施了十一个扶贫项目,作为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在基金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慈善首先得有激情,当做工作来做就不一样了”,他表示现在他把近一半的时间投入到慈善事业。
2008年,基金会刚成立一年,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地震灾害,基金会马上推动积极地帮助灾区,紧急募集了1.5亿元人民币的钱和物,及时地发放到灾区。“地震以后,没有手机电源,没法充电,打不出去电话。我们募集了500个太阳能充电器,通过空军空投下去,电源跟手机一对接就可以打电话,使地震灾区可以向中央报告情况。地震后水也污染了,把矿泉水瓶扔下去容易碎,我们用其他方式空投下去。还有被子,我们第一批运到灾区,比民政部还早了两天,最终创造了十个第一。”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大会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李晓林曾直言,“这是个特别的荣誉。”
李晓林亦有过流泪的时候。
多年来,他与民建的朋友们每一年都去贵州黔西县扶贫。这是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仅600元。一次在为学校捐款后,老师和孩子送他们离开,面包车徐徐开动,带起尘土飞扬,学生们纷纷追着车子边跑边喊,看着在尘土中挥舞双手挽留的孩子们,李晓林的眼眶一下就湿了。“那个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
情牵中华骨髓库
30年后,知青李晓林成为中国大陆首位拥有劳斯莱斯百年新款顶级轿车的人。先后收购、兼并了北京益童食品厂、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北京补花二厂、北京煤炭四厂、北京地质仪器厂等6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且在原址上接连开发了西直门公寓、紫玉饭店、幸福公寓、牡丹园公寓、林达大厦、林达嘉园等房地产项目。
一个偶然的意外,将这个地产商人和“血癌”联系起来。
2002年,李晓林一位台湾朋友的儿子突患白血病,他陪着这位台商跑遍了地方为孩子进行骨髓配型。当他们找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发现已成立十年的资料库由于诸多原因,工作发展迟缓,只有2万份捐献者资料。整个资料库只有一名主任和两位工作人员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办公地点更是在一间10余平方米的小屋,全部资料都储存在唯一的一台电脑里,工作条件非常落后。
在大陆寻找配型的希望落空,这位台商不得不放下工作,携妻带子返回台湾为儿子进行骨髓配型,孩子最终获救。李晓林却并没有将此事搁之脑后,“当时,我很惊讶。台湾一个小小的岛屿就有20万例的骨髓库,而大陆才只有2万例,很多人都不得不到海外寻找骨髓配型,这无形中极大地增加了治疗的成本,延误了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期。”李晓林感到自己身上的那种责任感再次蠢蠢欲动了。经过调查,他了解到,台湾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20多万份捐献者资料,美国400多万份,欧共体300多万份。对于我国400万例白血病患者来说,2万份资料简直是杯水车薪,更何况白血病患者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他立即与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联系。2003年年初,他与12家中国民建企业界会员向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捐赠57万元,以资助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建设。次年两会上,他关于加快中华骨髓库建设的提案,得到了中央的的支持,企业家爱心人士都开始捐钱。
“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家,更是一个慈善家。”回忆往事,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这样评价,“他非常有爱心,关心社会公益事业,愿意将自己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里面。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但自己关注公益事业,还动员了身边的10多位民建委员共同关注中华骨髓库的建设与发展,并且每年都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2009年9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第100万名志愿者数据正式入库。目前,中华骨髓库在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骨髓库、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他的善事,我会一如既往地为这项事业献出一份爱心。”说到成就,李晓林毫不谦虚,“我的个人财富已经可以保证我完全可以从此不再经商,过着悠闲富裕的生活,可以游历世界各地名胜,遍食人间美味。但我不想那样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