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彩民被授予了“慈善特别大奖”,似乎“一夜成名”,“彩民”成为热门词语频繁现身在媒体。更多人所不知,一夜成名的背后是中国彩民20年默默的公益行动,在他们的参与下已有1500多亿公益金被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中,而数亿的购买者们也将“彩民”一词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追溯“彩民”一词的起源,就是对历史的考证,对购彩者的肯定。
“彩民”一词的出现将中国数亿购彩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个词语的出现先后经历了“民间流传”、“时髦词语”和“年度关键词”时期,直至2005年6月1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彩民”一词做了相关的解释——“买彩票或奖券的人(多指经常购买的)。”至此,这个来自民间的词语进入了“正史”,有了“法定身份”,同时购彩者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2001年,“彩民”成为时髦词
2001年4月,正在上海读研一的李刚得知希望工程一年收到捐赠金额只有1亿元的时候,他在心里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通过发行教育彩票来筹集更多的教育经费呢?”于是经历一段时间收集整理后,李刚的《可否像哈佛耶鲁那样》一文在报纸上发表,文中提出了“在发行彩票的同时,应当扩大相应宣传,调动彩民们的爱心”的一些观点。虽然文中李刚给与购彩群众以“彩民”的称呼,但是,“彩民”一词并非李刚所创。
李刚在当时是少有的几位对彩票进行关注的人,所以,在考证“彩民”一词的起源时,李刚的文章成为较早的关于彩票和彩民文字记录的资料。目前已经是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彩票研究中心的李刚博士在谈起“彩民”这一词还记忆犹新。虽无法考证“彩民”一词起源的时间,但自2001年开始就对彩票进行研究的他说“‘彩民’一词在2001年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李刚记忆中的2001年确实是“彩民”一词应用较广的一年,在这一年,“彩民”一词在民间已经成为购彩者公开的称呼,另外,在具有社会传播效应的媒体上也频繁出现“彩民”一词,甚至随着电脑票的上市,诸多为“彩民”服务的专业报纸在当年也诞生,2001年3月,北京一份直接以“彩民”为名称的《彩民X刊》出现在各个报摊上。
与此不久,2001年10月《公益时报·好彩一周》专刊(中华彩票专刊的前身)在北京试刊,在试刊词及几个月后正式创刊的发刊词中,“中国彩票好运,中国彩民好运”的祝福跃然纸上,版面设置上更是直接包括了“彩民”版面。“彩民”一词被媒体广泛应用,并在社会上进行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一本书和一部电影,给“彩民”留下了历史定格。刘宁等几位作者编写的《一夜暴富——彩票震荡中国》和王光利执导的第一部关于彩民的影片《横竖横》表现了彩票开始展现日益深厚的影响力和对彩民群体深入心理的解读,这两部作品都被看作是“彩民”一词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开始。
也正是在这一年,被公益时报独家刊载的展现中国彩民日常生活的小说《红色梦想》也正在创作中,该小说的作者,北京青年报记者刘建武回想到,“那时‘彩民’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了,我在日常采访中已经常使用了,要说起这个词语的产生,要早的多。”
“‘彩民’一词出现的时间其实更早,只是在这一年被更多的应用而已,这一年之所以对大多数人影响深刻,因为这一年彩市发生的事件很被公众关注,比如新彩票玩法的面市等等。”业内人士白松说。
彩票发展“催熟”彩民之称
在媒体的传播下,“彩民”一词从民间逐渐进入官方,并被官方采用。2003年出版的《中国彩票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版),收录了“北京市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文章《对北京市体育彩票彩民心理与行为的调查(节选)》,文章提出了“彩民”一词。“彩民”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中。
而此前,时任民政部部长的多吉才让在全国福利彩票发行工作会议的报告也提到“彩民”一词,原文为“办好电视开奖节目,要吸引更多的彩民和观众”。
“回看‘彩民’一词的热起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民间的应用也罢,在官方的使用也好,都是随着彩市的发展,彩票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而逐步热起的,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无论是作为发行机构的领导,还是更高一层的部级领导,在各种会议、报告中都开始频繁出现‘彩民’这个词,甚至由彩民一词还衍生了‘问题彩民’、‘彩民心理’等一系列词语,因此,可以说‘彩民’一词是彩票发展而催生并催熟的词语。”业内人士白松说。
业内人士普遍看法是,2001年以后,彩票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彩票的影响力不断加深,彩民群体得以不断扩大。他们也将这一时期视为彩票的高速发展期,此后至今伴随彩票业的发展,“彩民”这一词更加铺天盖地。
源起上世纪90年代
“1988年我到天水市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工作,当时彩票被叫做奖券,那时也没有‘彩民’这一说法。把购彩者称为‘彩民’,应该是在机构名称变革后,随着‘彩票’一词在机构中出现之后,‘彩民’一词也随之产生”。甘肃天水福彩中心主任李琳说。
正如李琳所说,1995年1月17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社会福利奖券中心更名为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记者在当时的发行机构的内部刊物《有奖募捐工作》上也查到了一篇题为《泰山彩民的感觉:奉献者甘心 幸运者放心》的文章(1995年第21期),“彩民”一词已然出现在标题中。
“彩票”一词直接出现在发行机构的名称中,被视作是“彩票”普及的开始,于是购买彩票的人也就成了“彩民”,但有业内人士却提出质疑,认为“早在1994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成立之时,发行机构就已出现‘彩票’字眼,以此来推算,‘彩民’出现大致时间至少要往前推一年。”
还有人认为“彩民”一词应该是在大奖组时代产生的。“全国各地奖券销售红火朝天,每个大奖组销售卖场都可见黑压压一片的奖券购买者。购买奖券群体在随着彩票销售方式的变化逐步扩大,‘全民皆买彩’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写照,彩民一词应该在那时就已经产生。”一位业内人士说。
更多的人士支持业内专家苑秀群的观点:“电脑票的发行后,网点销售随着彩票系统和投注站的建立逐步发展,稳定的销售模式,固定的开奖周期,使彩票的信誉在公众中有了极大的提高,彩票投注站在全国内定点建立使得彩票购买群体变得相对稳定,彩票购买者能够在彩票销售站点常来常往,这才有了‘彩民’一说……”
一位1998年开始销售“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销售员说,在开始销售彩票那年“彩民“逐渐被社会认可,“彩民”一词在报纸经常看见,一些报道至今仍有印象,如《彩民应有知情权》、《中奖彩票成为“纳税主力军”》等将“彩民”作为标题的稿件刊登在彩票行业内部刊物上。
上海师范大学彩票金融学院彩票研究中心的李刚博士认为,“彩民”一词的出现是与“股民”和“网民”同时期出现的,是在造词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应该是先有‘股民’,然后借用成‘彩民’,就像现在有‘基民’一词一样,以至于现在一听到‘彩民’感觉很正常,没什么不一样。”
“没有股票哪来的‘股民’?之前彩票一直叫做奖券的,只是在出现‘彩票’这一词后‘彩民’才出现,”支持这一观点的《足球大赢家》策划总监苏葭说,根据他的回忆,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概1994年前后,全国开始普及电脑型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彩民”一词大规模出现。“中国股市大致起源于1990年,那个时候可能是仿效股民的称呼,‘彩民’一词最早很可能出现于那一时期。”苏葭说。 策划:宫 微 采写:张 熙 玺 润
您的位置: >
数字彩 >
国内新闻 >
彩市要闻 >
探寻“彩民”的前世今生
探寻“彩民”的前世今生
公益时报2008-04-25 08:57责编:中华彩票网